【小八观点】工作履历核实:抚平简历褶皱 点亮灰色地带
来源:八方锦程    更新时间:2019-10-18

互联网时代

 

职场精英“人设”从立到崩,总共分几步?

 

“微软高管”、“全球知名人工智能专家”“微软合伙人”……在一连串重量级的title的加持下,于伟成了无数渴望进步的职场小白眼中的布道者与领路人。

 

“四年赚25亿”、“让必应广告项目起死回生”、“深得盖茨赏识”……这些传奇经历让于伟广受投资人的信赖,一手立人设,一手拿融资的操作被他玩得风生水起。

 

然而,这一切都是唬人的。

 

近日,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发布的一则声明称,媒体宣传中,前微软员工于伟在微软期间的工作履历严重失实。他非但从未担任过所谓“微软高管”,也没有那些“创造历史”的成果,反而因违纪以及道德问题,2018年初已被开除。

 

舆论哗然。媒体通过铺天盖地宣传创造出的“大牛”其实是个有劣迹的员工,添油加醋的“人设”包装被一纸公告扒光,于伟成了大型履历造假“翻车”的典型

 

据报道,于伟在被开除之前,在一个L68的技术管理中级岗位,没被任命为副院长。所谓“合伙人”,实际上是翻译问题。于伟title中的“Partner”并非中文语境下的“合伙人”,而是微软的一种职级而已。

 

打脸之后,空留一地鸡毛。沽名钓誉者,终于显出原形。可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个人履历也进入了后真相时代?

 

 

01

让履历没有皱纹

 

据《说文解字》记载,履,“足所依也”,即为鞋子。由本意可推出“踩、踏”的引申义,履历意指人的经历就是由此而来的。

 

在中国古代,“履历”一词的意义更加偏向作为记录官员政绩、经历的文书,是考察官员的依据和凭证。民国时期,履历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普通群众,成为重要的人事文书,也多被称为“简历”。

 

今天,人从传统社会秩序中解脱出来,我们进入了与过去决然断裂的“液态社会”。在这里,乱花迷眼,人才流动日趋频繁,商业环境变动不居。简历当中的个人履历依然是考核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给履历“液化”“磨皮”的现象愈发严重,如何判断这张纸的成色与质量,成了所有用人单位的集体焦虑。

 

原来平实、光滑、值得信赖的履历突然变得皱纹丛生了。在这些皱纹之中,嵌着履历造假生出的杂质、污垢,也酝酿着企业用工风险。

 

这种风险的核心是不确定性。应聘者隐瞒或者编造部分经历,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不仅给自己积累了道德风险,还可能产生逆向选择效应,造成劳动力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局面。

 

今天,“于伟们”的横行标志着以不确定为特征的风险已经蔓延到了用工领域的深层。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图景,我们将之描述“灰色地带”。

 

员工和企业的第一面,是通过简历完成的。短短一页简历中,学历、信用记录等信息相对而言较好核实。他们是结构化的数据,非黑即白,客观地存在于官方数据库当中。可个人履历却不同,一方面,它碎片化地储存在各个用人单位的发展史里,且因为其涉及商业秘密,不为外人道;另一方面,它常涉及主观化的个人评价,常遭到网络社会系统性的排斥,无从查实。因此,个人履历信息的特质给了投机者充分的发挥空间,他们得以在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难以查证的信息上张口就来,在一个个信息孤岛间造就极具破坏性的“灰色地带”。

 

“灰色地带”中的故事各有千秋,但造假的手段却有一些共性,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公司名称上移花接木、任职时间的含混不清、所任职位的夸大其词、离职原因涂脂抹粉。

 

 

01 公司名称上移花接木

 

过往的工作岗位往往证明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而个人履历中原东家的名称,存在着偷梁换柱的可能,为了分辨李逵和李鬼,HR可谓煞费苦心。这里的虚假细节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借用相似公司名称或者工作经历。有候选人在简历中言之凿凿,表示自己是万达集团的员工,背调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他的原东家实为万达轮胎,而这两家公司除了名字一样,没有任何关系。更有甚者,将委托代为缴纳社保但没有在该企业工作过一天的公司表达成真实工作经历,大言不惭地谈论在该公司的工作经验。

 

第二,集团公司与子公司、总公司与分公司的混淆。背调行业经常筛查出如下案例:简历中写到自己在阿里巴巴集团工作,但背调发现他只是盒马鲜生的一个普通员工;有人说自己在腾讯总部工作,但实际工作地点为腾讯的重庆分公司。

 

第三,服务公司与派遣公司的混淆。这种情况在银行和IT行业会比较常见。在银行等企业,编制是保障,更是稀缺资源。为了解决用工问题,像大堂经理一样的基层岗位往往采用第三方人力资源派遣的形式;在IT行业,一些大型的互联网公司也会将一些项目外包出去,这时就有专门的外包公司派遣员工直接进驻到服务公司工作,虽然他们的实际工作地点的确是在服务公司,但却不是服务公司本身的员工,用工性质上有很大差别。

 

第四,以实习兼职身份冒充正式员工。企业在招聘实习生和正式员工时,往往采用两套标准和评价体系,前者要远低于后者。有候选人在实习或兼职的时候进入了一家很好的公司,但后期并没有在这家公司正式工作,为了使自己的工作经历显得更加光彩一些,就会在简历中写到自己在某某集团总部工作,担任某某岗位,但进一步核实,会发现这只是一个兼职或实习,而且工作时间非常短,那这样这段工作经历的参考价值就不大了。

 

纵观以上四种履历造假可以发现,企业有大小之分,岗位有真假之辩,使用大企业的晕轮效应为个人能力背书,把大企业的魅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是这类造假者的常用伎俩。然而这一切,在背调者的眼中均无所遁形。

 

 

02 任职时间的含混不清

 

每位HR都会着重考证候选者的入离职时间,因为我们在设置岗位胜任力或条件的时候往往会写到“N年以上工作经验 ”。比如财务总监,要5年以上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经验(3年以上大型企业财务总监工作经历)。但我们常犯这样的错误:仅仅盯着入离职时间看,却忽略了在职期间候选人曾长期休病假或产假或二次入职的可能。倘若候选人存在上述情况,他在明面上的确有5年工作经历,但抛去两次产假(休假)或二次入职中间的时间差后,实际工作时间就与企业的用人要求不匹配了。

 

03 所任职位的夸大其词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岗位标准,我们必须提取其中的最大公约数,如此,企业间的岗位才有横向对比的价值。

 

首先,存在把对外职位表述为行政职位的情况,这种案例在销售岗位屡见不鲜。候选人在公司行政上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销售员,但是基于业务拓展的需要,往往会在名片上印着大客户经理、大客户总监、大区负责人等title,但这和真实职级存在云泥之别。

 

其次,是正式职位和兼任职位的差别。企业的运营负责人,可能还会兼任总裁办或行政类的工作,但真正体现候选人工作能力的应该是他的正式职位,而非兼任职位;副总经理,也可能在总经理离任或者休假时代理过总经理的工作。但代理和正式履职在背调者眼中截然不同。不仅如此,背调机构还会不断追问候选人的职位是最后职位,还是在轮岗中体验学习的曾任职位?履历表上的职位是否存在中途降级后再恢复的情况?毕竟,那些曾经的失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隐藏。

 

04 离职原因的涂脂抹粉

 

对候选人离职原因的探究,是企业规避用工风险的重要一环。在背调从业者看来,主动离职、被动离职还是协商离职大有不同,个人原因离职也可能暗藏玄机。尤其是对于一些核心敏感岗位或高层职位,非常规和非公开的离职原因是考察的重点。企业高层离职,真实的原因可能只有少数高管才知道,但因为涉及公司机密,这部分的信息很难对外公开。所以背调时如果没有抵达这一层核心人员,就无法了解候选人的真实离职原因。我们曾做过一位高管的背调,HR表示候选人属于正常离职,但我们从上级那里隐约了解到候选人可能存在违纪行为,可并未被证实。我们把给出了相应的风险评级,但客户公司还是录用了这名候选人。没成想,他试用期没过就被公安局带走了。原来,候选人在前公司的确存在严重的违纪行为,但是在核查的阶段,前公司并未透露任何信息。这种风险,需要用人单位格外留意。

 

 

02

做好最后的把关人

 

 

 

有句话说,人,远比西直门的立交桥更复杂。

 

作为一位从业多年的背景调查从业者,我深以为然。不是因为天生的怀疑主义和性恶论,而是我的职业要求和从业经验要求我,把面前的每一份简历,在出具背调报告之前,都视作“薛定谔状态”。

 

简历,应该遵循一种非虚构写作范式。或许它在表达技巧和方式上有不同,但真实一定是它的终极价值,也是对简历文本加工和美化的底线。但现实中,求职者的失范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时刻提醒我们:背景调查乃是企业雇佣链条中最为薄弱、不可缺少的一环。

 

 

身处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如何规避花样繁多的用工风险,防范于未然,是企业无法回避的重大命题。好在,我们已经将重视雇前防范,加强背景调查作为破题的抓手。今天的HR,不仅要慧眼识珠,更要筑起企业的“防火墙”,挤去简历的水分和泡沫。毕竟,背景调查是一件既琐碎又专业的事情,如何在调查的信度与效度上做加法,在专业性和效率上做乘法,求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和评价模型,成了解题的重点和难点。

 

作为专业的背景调查机构,八方锦程要做的,就是树立理性履历观念、探索客观背调模式、努力重组经历、再现事实、还原真相。在我们对多元信源的相互印证、不断追问下,通过琐碎的时间残片拼凑出一个值得信赖的个人履历;通过对简历“源文本”的重访和叩问中,打开个人履历的“黑箱”,让其个人能力和形象生动、立体、触手可及。

 

凡走过必留痕迹,凡寻找必能找到。如果把工作履历核查视为相机镜头,那常规、深度、定制三个背调等级是不同焦段,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在推拉摇移中,高效率、全景式呈现雇员真实情况。通过表层细节的抓取,深入履历肌理的熬炼得出真相,正是专业背调的看家本领。

 

以上,就是以八方锦程为代表的专业背调从业者坚持的专业主义。作为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第三方,我们一直坚持平等的姿态和视角,努力在隐私和真相的平衡中做到克制。背景调查,并非暗中刺探,这项工作有标准、有原则、有温度,因为我们对客户和雇员负有责任,对真实和伦理充满敬畏。

 

背景调查,就像不断扩大光明范围的探照灯,成为照亮企业招聘中灰色地带的利器。我们坚信,真实不应在在喧嚣中被稀释,理想主义也不应在职场中被埋没;我们期待,背调倒逼之下的履历真实之变,能带给中国人才市场一场意义长远的深刻变革。

 

本文为八方锦程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可转载。如需分享,请联系回复公众号(ID:bfjc_888),感谢您的分享。

 

(图片来自网络公开,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小八,做删除处理。)

×
kefuerweim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