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时间是简历中的核心信息,也是候选人造假的高频领域。八方锦程在处理数万份背调案例中发现,在职时间造假手段呈现多样化、隐蔽化特点,若不加以识别,易导致企业对候选人经验、稳定性的误判。
空窗期 “合并隐藏”是最常见手段。候选人通过压缩或删除空窗期,将 “离职后待业 6 个月” 描述为 “无缝衔接新工作”,在简历中刻意模糊离职与入职的时间节点。例如某候选人实际 2023 年 3 月从 A 公司离职,2023 年 9 月入职 B 公司,却在简历中写成 “2023 年 3 月 - 2023 年 9 月任职于 B 公司”,通过模糊月份掩盖空窗。
任职时间 “注水延长”误导经验判断。将 “实际任职 1 年” 虚增为 “2 年”,或把 “试用期 3 个月离职” 美化成 “正式任职 1 年”,通过拉长时间线塑造 “经验丰富” 的假象。更隐蔽的操作是在 “起止年份” 上做文章,如 “2021-2023 年任职” 实际仅 2022-2023 年在职,利用年份跨度模糊实际时长。
虚构短期任职经历填补空窗。对超过 1 年的空窗期,候选人可能虚构 “某公司短期项目任职”,伪造离职证明和工作经历,此类造假因任职时间短、证明人难核实,识别难度较大。例如某候选人待业 18 个月,虚构 “在某初创公司负责项目 6 个月”,通过 PS 工牌、找熟人冒充证明人应对背调。
时间线 “交叉重叠” 造假自圆其说。为掩盖频繁跳槽,在简历中刻意制造 “两家公司任职时间重叠”,宣称 “兼职参与项目”,实际为连续跳槽后的时间线修补,通过模糊 “全职 / 兼职” 性质规避逻辑矛盾。
面对复杂隐蔽的在职时间造假手段,企业仅靠自身力量往往难以深入核查。此时,与专业背调机构合作成为高效可靠的选择。专业机构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广泛的数据渠道,能够突破企业单方核查的局限,运用标准化流程与专业工具,对候选人的在职时间进行多维度、深层次验证,大大提升背调的准确性与效率。
八方锦程温馨提示:识别在职时间造假需 “紧盯时间节点,强化交叉验证”,HR 应重点核查离职证明与证明人反馈的时间一致性,对 “年份跨度大但月份模糊”“空窗期突然消失” 等可疑情况,借助专业背调机构的深度核验能力,还原真实时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