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时间造假的常见动机有哪些?​
来源:    更新时间:2025-07-23

在职时间造假本质上是候选人试图通过扭曲履历信息获取竞争优势,其动机背后往往隐藏着对自身短板的掩盖或对岗位需求的刻意迎合。八方锦程在分析大量背调案例后,总结出四类典型动机,为企业识别风险提供参考。


17503026997537181.png

美化职业稳定性是最普遍的动机。频繁跳槽的候选人通过拉长单家公司在职时间,掩盖 “平均任职周期不足 1 年” 的不稳定记录,避免被贴上 “稳定性差” 的标签。例如某候选人 2 年内换了 3 份工作,简历中却将每份工作时间均延长至 1 年以上,试图塑造 “稳步发展” 的职业形象,迎合企业对稳定型人才的偏好。

弥补经验短板是核心动机之一。部分候选人因实际在职时间短、积累不足,通过造假满足岗位对 “相关经验年限” 的要求。如应聘 “5 年以上行业经验” 的岗位时,将实际 3 年的在职时间夸大至 5 年,试图跨越经验门槛。尤其在技术、管理等对经验要求严格的岗位,这种动机更为突出,候选人希望通过时间造假掩盖能力与岗位的差距。

掩盖负面离职原因是隐蔽动机。若候选人因业绩不达标、团队冲突等原因短期离职,可能通过隐瞒这段经历或拉长前一份工作时间,避免背调中暴露短板。例如某候选人在 A 公司因考核不通过离职,简历中刻意删除该段经历,将前后两份工作时间无缝衔接,掩盖真实离职原因。

提升薪资谈判筹码也占一定比例。在职时间与岗位职级、薪资水平存在隐性关联,部分候选人通过夸大在职时间暗示 “资历深厚”,为薪资谈判增加筹码。如将 “主管岗任职 1 年” 夸大为 “3 年”,试图以此争取更高薪资待遇。

然而,企业自行核查在职时间存在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验证流程不专业等难点。这时,与八方锦程这样的专业背调机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机构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与庞大的数据资源,能突破企业单方核查的局限,让隐藏的造假无所遁形。

八方锦程温馨提示:识别在职时间造假需结合动机分析,对 “经验要求高”“稳定性要求严” 的岗位,需通过官方文件核验与深度访谈双重验证。专业背调机构能通过多维度交叉验证,精准识别造假动机,为企业规避因动机不纯导致的用人风险。

×
youcema